江苏省文明办与南通大学合作共建 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
研究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专题
江苏“最美青年”李亚伟:甘当“麦田守望者”
发布日期: 2019-05-16 阅读人数: 554

  □本报记者 钱宏斌

  5月9日下午,江苏“最美青年”李亚伟电视发布会在姜堰举行。

  “他虽然不务农,但比农民起得更早、更操心农田里的那些事。”江苏城市频道节目主持人张天带着一把麦穗上场,她如是评价姜堰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李亚伟。

  毕业返乡,农田就是办公室

  李亚伟的父亲李稳林曾是泰县(姜堰前身)有名的农业专家,受父亲影响,李亚伟从小与“农”结缘。2005年,李亚伟以优异成绩从苏州大学毕业,本来有机会留校,李亚伟却选择回乡开启自己的“农业人生”。

  李亚伟在田间奔走了三年,业余时间自学农业技术,感觉知识仍不够用。2008年,他在职考取江苏农学院硕士研究生,专攻农业技术推广。2012年,研究生毕业的李亚伟恨不得把所学知识一下子全用到农业提质增效上,不分日夜频频出入田间地头。李稳林说,看到儿子天天起早贪黑在农田里“上班”,那劲头超过当年的自己,心里有些不舍。可儿子却以此为乐,常常带着一把麦穗或稻穗,回家研究半天。

  娄庄镇先进村农场主曹德余早已把李亚伟当成老朋友。前段时间小麦抽穗扬花,56岁的曹德余起了大早来到田里,没想到,李亚伟已经在田间忙得满头大汗。曹德余打过招呼,要帮李亚伟擦汗。李亚伟随手用衣袖擦掉汗水,提醒曹德余,要预防赤霉病、白粉病,并开出“生物药单”,忙到9点多,又骑车去了其他农场。

  曹德余说,这里每个泥泞的田间小路,都布满了李亚伟的脚印。

  对李亚伟来说,农田就是他的办公室。每到农忙关键时期,李亚伟总是在农田里转悠,有时一下田就是一整天,口干了,解下随带的水壶喝口水;肚饿了,就坐在田埂上咬几口自带的烧饼。有农场主要请李亚伟吃顿饭,他幽默回答:“沐浴和煦的春风,看着碧绿的麦浪,这田间‘野餐’已让我饱食了。”

  李亚伟的微信号为“麦田守望者”,对他而言,隔一两天不去田里转转,心里就感觉空落落的,像少了点什么,睡觉都不踏实。认识他的人都说:“这田如果是水,那李亚伟就该是条鱼,鱼希望永远呆在水里。”

  身兼数职,一把卷尺不离手

  李亚伟现担任姜堰农业农村局团委书记、种子站站长、作栽站副站长,还负责局督考工作。耕保站老站长退休后,他又临时负责耕保站工作。

  “头衔多了,但始终不变的是他手中的那把卷尺。”姜堰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国斌说,有次,李亚伟参加全省小麦观摩会,一到地里就习惯性地拿出卷尺量种植规格、行距、株高,边量边记录、拍照片。“这就是我们基层需要的农技人员,卷尺不离手。”省农技推广总站领导对李亚伟赞不绝口。

  正是得益于平时的随手量、随手记、随手拍,李亚伟每年制作的小麦、玉米生产技术总结课件堪称“教科书”。

  李亚伟坦言,职务多了,并非权力大了,而是为农民服务的机会多了、服务的范围更广了,肩上多了一份责任。

  2016年秋播,李亚伟和同事去沈高河横基地落实小麦品种试验。试验田块比较偏远,李亚伟骑着装载500多斤麦种的电动三轮车,艰难地行走在田间小道上,俨然一个“老农”。行进过程中,田边斜长的一棵树刮倒了电动车,李亚伟被卡在车和树之间,衣服破了,腿上流血,无法动弹。同事吴茂平闻声赶来,李亚伟却说:“先护麦种,不要管我。”

  从地上爬起来,鲜血已染红裤腿。李亚伟撕下一块布简单包扎后,不顾同事劝阻,一瘸一拐走进田里,丈量面积、计算种子,一直坚持忙到天黑。

  一把卷尺量出了基层农技员恪尽职守的品性。“无论严寒酷暑,他都是风里来、雨里去,一身土、两脚泥。”吴茂平说,别的同志背包里装的是香烟、茶杯,李亚伟包里装的是卷尺、相机、计算器、记事本,“他遍布田间的脚印就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催生出连年的五谷丰收。”

  为农增收,推广新技随叫随到

  “为了我们农民增收,李站长想方设法推广农业新技术,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沈高镇联盟村种植大户黄长宝深有感触地说。

  黄长宝的家庭农场种了300多亩田,精耕细作,年年丰收。李亚伟选他为“药肥减控”新技术推广示范户,没想到上门遭到拒绝。“我种了一辈子田,什么时候施肥喷药,了如指掌。用新技术,没有经验,失败了怎么办?”黄长宝振振有词。

  “新技术没有把握不会找你推广。这样吧,实在不放心,增收是你的,亏损了算我的。”李亚伟的诚心最终感动了黄长宝。

  黄长宝改变以往施用腊肥和返青肥的习惯,采取“两促施肥法”,即重施基苗肥和穗肥,提高茎蘖成穗率,结实小穗排数和每小穗的小花数。新技术推广期间,李亚伟三天两头往田里跑。历经近1年跟踪指导,黄长宝的示范田药肥成本降低20%、产量提高10%,亩均增收260元,成为当年的“状元”。第二年周围许多农户主动上门参观学习,询问新品种、求教新技术,施肥新模式成功推广开来。

  2018年秋播期间,姜堰地区连续阴雨,给小麦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播种比较早的小麦,春节后出现大量黄化死苗现象,急煞了不少农民。李亚伟踏勘多个田块,反复取样、化验分析,找出症结,迅速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解决了难题。为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此后,李亚伟深入各镇街,不厌其烦地向群众宣传播种知识、种子法律法规、小麦生产栽培技术等,被农民称为随叫随到的技术指导员、科普宣传员、身边的勤务员。

  李亚伟还多方协调,促成当地相关单位和上海农场黄海种业达成合作,布点实施专用小麦订单生产1万亩,帮助种植大户每亩增收70元。目前,订单面积扩大到近5万亩,累计增收2000多万元。在他的推广下,姜堰区优质水稻和专用小麦种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处于苏中领先水平。

  2007年以来,李亚伟蹲守河横稻麦展示基地,试验新品种546个、新技术81项、新物化产品35个,进行专题试验83项,筛选出南粳9108、扬麦23作为当地主体种植品种,近3年种植面积已推广至170万亩次,为农民增收1.2亿元。他先后荣获“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项目突出贡献科技人员”“江苏省优秀农技指导员”“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泰州市高产创建工作先进个人”“最美泰州人”等称号。

转自 江苏文明网:http://wm.jschina.com.cn/9664/201905/t20190515_61917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