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南通大学团委组织学生记者采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重读〈雷锋日记〉——以先进典型研究为视角》作者——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江苏先进典型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彭怀祖老师。
“学雷锋纪念日”的由来、雷锋精神是真的吗?雷锋是否离我们已经“久远”?雷锋精神的精神内核、雷锋精神的世界意义,“凡人善举”与“英雄壮举”“干一行、爱一行”与“爱一行、干一行”“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的辨析,新时代如何更好的践行雷锋精神?……一个个“鲜活”的问题,一段段“生动”的故事,彭怀祖教授深入浅出的为青年大学生讲述着雷锋的故事和永恒的魅力,并期盼全社会的广大青年向雷锋学习。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雷锋用22岁的青春凝铸成雷锋精神,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同行、砥砺奋进的一代人,肩负重大使命责任,应自觉传承发扬雷锋精神,把那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自己“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专访结束后,彭怀祖教授将《重读〈雷锋日记〉——以先进典型研究为视角》一书赠送给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
附录:学生记者专访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恰逢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南通大学团委组织学生记者采访《重读〈雷锋日记〉——以先进典型研究为视角》的作者——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二级),江苏先进典型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彭怀祖老师。
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平凡而伟大见诸各类官方出版物的英模人物不胜枚举,而雷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今天恰逢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您是研究先进典型的资深专家,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学雷锋纪念日”的由来吗?
彭怀祖: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但雷锋精神焕发着永恒的魅力。说到“学雷锋纪念日”,源自1963年2月22日,《中国青年》杂志社恳请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第5、6期合刊出版,在历史上首先发表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三天后,也就是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的手迹。从这一天起,一个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以排山倒海之势蓬勃兴起,之后每年的3月5日也就成了学习雷锋的纪念日。
记者:近60年来,雷锋精神得到不断弘扬。但是,有少数公众较难理解雷锋行为,认为雷锋事迹不一定是“真的”,有个别别有用心者,说什么雷锋是“傻子”,也有一些人认为时代变了,雷锋离我们已经“久远”,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彭怀祖:雷锋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努力的人、是一个一心为他人和社会付出的人,这是社会公众对雷锋朴素的直觉。我们在写作《重读〈雷锋日记〉》时,认真收集、反复比较了诸多参考资料,对《雷锋日记》的内容和雷锋的高尚行为进行推敲研究,力求做到还原事实。我们认为,雷锋由自己切身感受积淀得到的对党和祖国的感恩之情,是雷锋精神产生的根本动因,而雷锋并没有将这种感恩之情仅仅放在心底里,而是把感恩化作实际行动,正是在感恩的强力驱动下,雷锋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努力以英雄人物激励自己,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党和人民给予平凡岗位工作的雷锋许多荣誉,让雷锋激动不已,他把这些精神鼓励当作动力,持续实施了助人为乐、敬业奉献的行为。通过对雷锋高尚行为的动因分析,真实可信的雷锋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凡人善举的力量,雷锋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生艰苦朴素,这与他对他人、社会努力付出形成强烈反差,这些因素的综合,形成雷锋精神的内核,有着永恒的力量,在功利化过度的当下,学习雷锋精神是极具价值的。
记者:书中将雷锋精神凝练为“信念坚定、志愿服务、敬业奉献、持之以恒”,您能详细阐述一下其具体内涵吗?
彭怀祖:雷锋行为集中体现了凡人善举的力量,雷锋精神是对雷锋言行与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凝练总结。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对“抗疫精神”的四字凝练,朗朗上口。纵观雷锋同志短暂的一生,信念坚定是他为社会、他人持续付出的最扎实的基础和动因,雷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战胜各种敌人,建立起新中国有切身感受,他始终认为,只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肯定能够实现;志愿服务和敬业奉献是他行为的标识,“把自己省吃检用积掼下来的钱捐给公社和政府,支援公社建设和救灾,战友家里遇到困难他以战友的名义寄去自己的津贴,用自己的钱给丢了火车票的大嫂买票,把自己的饭让给没有带饭的战友吃,给战友缝洗被子……”,在工作中,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农业战线上,是治水模范,是优秀的拖拉机手;在鞍钢,他连续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8次被评为标兵,5次被评为红旗手,并且出席了鞍山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部队里,他又多次立功,被评为优秀战士、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称号。更难能可贵的是,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持之以恒地给人民以温暖,与此同时,雷锋对自己却要求严格,一生艰苦朴素,这与他对他人、社会努力付出形成强烈反差。因此,我们将雷锋精神内核凝练为“信念坚定、志愿服务、敬业奉献、持之以恒”。
记者:书稿中专门写了《雷锋日记》的国际影响,您能详细阐述一下雷锋精神的世界意义吗?
彭怀祖:起初,一些外国人对雷锋事迹的真实性有疑问,雷锋的这些举动都是自愿的吗?雷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1989年,美联社等几家媒体的记者特意从北京赶往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进行参观,其中有一名记者指着墙上雷锋送老人、给伤员送水果的照片问道:“雷锋做好事是自觉的吗?为什么还有照片记录呢?这是事先就安排好的吗?纪念馆解说员解释道“1961年2月,解放军各部队掀起学雷锋高潮,沈阳军区决定由政治部和雷锋所在10团筹办雷锋先进事迹巡回展览,这些照片就是在这时补拍的。”《雷锋日记》用多国文字翻译出版,许多外国人对雷锋高尚行为赞叹不已。近些年来,美国纽约就有青年人自发组织在街头帮助老人、小孩;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街头,也会时常见到一些穿着印有雷锋图像的白色T恤的青年,在热心地帮助别人。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美好境界,友好和利他可以超越种族、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价值”理念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充分体现出国际共产主义的情怀。雷锋精神打破文化界限,助人为乐、敬业奉献是正义和善良的体现,是人类的共同向往,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价值”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核心,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科学观点为理论基础,以全人类作为价值主体,以实现人类共同理想为最终目标。这种价值追求鼓舞人们在当代世界互相帮助、不断奋进,将雷锋精神放在世界的价值坐标体系中来进行考量,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对雷锋精神国际影响的分析,会加深新时代需要呼唤、学习雷锋精神的认识。
记者:我们也比较了其他关于雷锋的书籍,本书侧重从伦理学理论视角切入,您能谈谈为何吗?
彭怀祖:研究榜样教育需要基础理论作为学术支撑,目前国内榜样教育的研究多从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的视角展开,诸多研究是鲜活、生动的,有些还具有新意和锐气,但总体而言离独到且深刻有些距离。伦理学的重要内核是研究利他视阈下的人与社会的应当,以伦理学基础理论为学术支撑研究榜样,优点在于能从学理层面讲述清楚榜样的必要与作用,会对选树、宣传、学习榜样等各个环节有着理性的把握,会减少榜样教育的随意性。当今社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规则愈来愈受重视,信息社会扑面而来,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探讨雷锋精神的当代意义,必然面对道德行为的自主非刚性特征与相应规则刚性约束、导引之间的融合问题,必须阐释清楚为他人与社会和自己的关系问题,必须厘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榜样类别问题,必须明确根据国家需要选择工作与根据兴趣选择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非常现实的摆在人们面前,如果不能准确回答好这些问题,重读《雷锋日记》的价值将难以体现。我们试图从道德视阈下人的行为崇高性与合理性分析入手寻求答案,我们坚持认为,公众行为的道德鉴别具有多个层次,自觉为他人和社会牺牲自我利益的行为是崇高道德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为合道德行为,违反社会规范、损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不道德行为。对于不道德行为,无论怎样的社会形态,人们都会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抵制。问题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己通过竞争获取资源、自主选择工作岗位已为社会允许甚至提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弘扬雷锋精神,需要从道德上讲清楚。
记者:书中通过辨析“凡人善举”与“英雄壮举”“干一行、爱一行”与“爱一行、干一行”“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以阐述了《雷锋日记》的当代价值,您是如何考虑的?
彭怀祖:雷锋精神的重要内核是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当下迫切需要弘扬雷锋精神,让全社会有着浓郁的志愿服务、敬业奉献氛围。让这样的判断全社会的共识,必须结合时代条件,直面阐释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必须对当前榜样教育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一一梳理,从榜样类别的辨析、崇高道德行为与市场经济原则的辨析、社会主义新型人与人之间关系辨析等方面入手,旗帜鲜明地确认雷锋为榜样。
第一,根据道德行为的本质,榜样可以分为“凡人善举”与“英雄壮举”两大类别,“英雄壮举”的崇高在于其行为具有自觉牺牲自身利益、甚至不惜生命的本质属性,生命对所有人而言均是最宝贵的,能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是无上崇高的行为。“凡人善举”的力量在于持久与坚守,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对“凡人善举”本质的深刻描述。在任何时期,我们都要同时高扬这两种行为,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它们均是社会的正能量。
第二,第二,“干一行、爱一行”和“爱一行、干一行”是和谐、辩证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应该高度肯定“干一行、爱一行”的崇高性,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日日夜夜里,无数人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真正做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社会主义团结合作、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生动展现,是雷锋精神的当代体现。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弘扬,随着榜样教育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爱祖国、爱人民和维护自身利益、尊重个人自由逐步得到协调统一。如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的科技封锁,真正把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搞上去,许多高校开设了基础学科强化班,不少高分考生踊跃报名,从中体现出这样的决心:从基础科学研究入手,长期从事艰苦的脑力劳动,为祖国的科技创新奠定扎实的基础,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干一行、爱一行”和“爱一行、干一行”两者都有着对工作的深深热爱,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必备,我们不断弘扬热爱工作的精神,就会让全体人民在各行各业努力工作,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然会不断加快。
第三,关于“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的讨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经济意义方面的,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愈来愈增强,“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是当代社会必然发生的现象,“我为人人”表达专业分工条件下自己的服务对象非常宽泛,“人人为我”是从需求多样性出发得到的结论,强调所有人都离不开其他人的劳动付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的必然结果,是每个人都辛勤劳动、每个人都充分享受他人劳动成果的理想场景。第二个层面是道德意义方面的,在践行志愿服务方面,每个人都应主动做到“我为人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能够自觉伸出援手为他人排忧解难,积极提倡“隐姓埋名”做好事,在志愿服务中不求任何功利,充分彰显志愿服务的崇高特征。在遵守社会规范方面,必须有这样的认识,社会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人的努力付出,才能使社会呈现规范、有序、向上的态势,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样才能享受文明社会的互相帮助、互相关爱,自己的言行必须符合社会规范,必须考虑他人的感受,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维护文明环境。
记者:南通大学是全国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20多年间,在“莫文隋”精神的传承和浸润下,从本地志愿服务,到支教青海新疆、“洋雷锋”参与服务,扶危济困、大爱奉献在通大师生中早已生根发芽,蔚然成风。“莫文隋”式的志愿服务精神也是“雷锋精神”的重要内容,如何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真正深入人心,如何进一步凸显雷锋行为的真实性与崇高性,使全体社会公众在新时代能自觉践行雷锋精神,您有何建议?
彭怀祖: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必须注重雷锋精神的守正创新,雷锋持续自觉为他人和社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是高度正义和善良的体现,永远需要坚守,同时应该看到,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在帮助他人和社会的内容、对象、时间、方式、动因等诸方面,应给予行为人更多的自主权利,以充分调动公众投身做好事的积极性。人们对公平和诚信问题愈来愈重视,应该在学雷锋活动中始终注重公平和诚信问题,防止出现“吃小亏占大便宜”的状况,确保学雷锋活动不变形走样。人们对尊严的要求特别渴望,在宣传学雷锋优秀事迹时,应充分尊重被宣传人的意见,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时刻维护被援助者的尊严,他们往往是经济方面的弱者,内心容易受到伤害,着力平等对待他们,让他们在接受援助时,少一些心理负担,多得到安慰鼓励,用真心、真情对待他们。
总之,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新时代道德建设必须遵循规律,坚持积极倡导与有效治理并举,把先进性引领和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最后,衷心感谢南通大学团委的大力支持,也谢谢您的采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