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文明实践新场景,一项项生动活泼、“抵达率”高的文明实践活动正在各地城乡蓬勃开展,文明实践工作从“有形覆盖”转向“有效覆盖”。近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活动,报道组走进江苏基层城乡,近距离感受各地如何“量体裁衣”、让文明实践“走新”更“走心”。
坐得下的“小客厅”,听得进的“微宣讲”,拐个弯就能遇见的“学习驿站”“理论加油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因地制宜、创新打造群众身边的新思想传播阵地。11月22日,记者走进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幸福驿”,窗外,一江碧水轻抚堤岸;屋内,居民们围坐在一起,聆听退捕渔民、长江环保志愿者费长中讲述守江护江的故事,“我们喝着长江水长大,如今过上了好日子,更要守护好母亲河。”从贫穷落后的江边渔村,到灰尘漫天的工业码头,再到现在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好日子看得见、摸得着、过得踏实。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第一站便来到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沿江步行察看滨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如今,这里建起学习驿站,擦亮“江边讲习站”等理论宣讲品牌,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幸福生活与城市品质一同“刷新”,大家可以随时点播“我是冬训主讲人”“学习二十大·基层名嘴说”等系列微视频。每周“送学上门”的理论宣讲队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通弄懂,将总书记的关心和牵挂以及家乡沧桑巨变说给更多人听。
群众需求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聚焦渔民增收致富,射阳县黄沙港镇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搬”到渔港码头和海鲜大卖场。在“创客中心实践点”,直播卖货、直播培训、创新创业服务等功能一应俱全。“大家看,卖场两边的商铺门口都有直播设施,我们还在实践点的二楼设置了8个直播间,帮助渔民开拓线上业务渠道。”射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磊介绍,现在船到码头、海鲜到市场,店主可以第一时间就地进行直播,不少“老渔人”成了“新网红”。越来越多的企业、短视频达人及返乡优秀青年人才参与志愿服务,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有效拓展了文明实践的传播边界。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在射阳县市民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文明实践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贴心“服务”:行政审批的“五联服务”、不动产登记的“八证联办”、项目服务中的“拿地即开工”、惠民服务的“一分钟快办”……一站式文明实践服务,让群众少跑路、好办事,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中心成立‘e路阳光志愿联盟’,群众可以通过线上发信息、线下纸笔留言两种方式传递微心愿,由综合体‘派单’、志愿服务队‘接单’,更好地解决‘急难愁盼’。”志愿者代表介绍,近年来,射阳市人社、医保、不动产、税务等7个志愿服务小分队联合多部门,为残障人士开设便捷办事窗口,在综合体附近增设公交站点方便市民出行,通过办好一件件“小事”,实实在在地满足百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点亮“微心愿”提升“微幸福”。
文明实践活动与地方特色文化融合,焕发出全新活力。射阳县黄沙港镇渔港码头的“渔港会客厅”,充分融入传统渔文化元素,打造“‘渔’您相约”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市民游客“亲历”黄沙港的风貌变迁,感受当地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在“船说渔港”走廊,小镇90后青年刘洋鑫指着一面展示墙感慨万分,“这里收集了从上世纪发展至今的渔船通信设备,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记忆,看了特别亲切,也让我们年轻人了解了自己的来路。”保护传承家乡文化的种子,已然在年轻人心里种下:街区广场成为开展实践活动的全新平台,看表演、逛集市、听大戏,贴心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开展特色渔民画、织网技艺等传习活动,让人们在一座渔港小镇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依托苏州古城丰富的资源禀赋,姑苏区中街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出“走读姑苏”等特色文化志愿服务,由“寻巷人”志愿者带领人们在街巷烟火间“阅读”古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相融,让苏州将古城肌理保护得如此细腻。”志愿者蒋理告诉记者,近年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理论宣讲、古城保护、文化旅游、非遗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等服务,让居民享受到一座古城的美好生活,让游客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江南风情。
随着平台经济蓬勃发展,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打造“暖心之家”,成为南通市崇川区文明实践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的一抹亮色。“有了这个‘小蜜蜂加油站’,我们送完餐随时可以扫码进来歇歇脚、给手机充电、加热饭菜,还可以预约一些生活服务和技能培训。”在崇川区圆融商圈的志愿服务点,外卖小哥小伍正在接受志愿者提供的理发服务。最近,他还在商圈的江海志愿服务驿站“融e诉服”工作室,通过专职调解员的公共法律服务化解了一起劳资纠纷,保障了自己的职业权益。
崇川区学田街道南川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倪燕告诉记者:“如今,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活跃力量,在商圈开辟‘10分钟暖新服务圈’、提供24小时‘不打烊’志愿服务,让他们充分体验城市的温度;我们还聘请快递员、外卖骑手加入移动网格员队伍、参与基层治理,他们成为城市文明建设中又一支力量。”
转自:http://www.jswmw.com/wmwyw/202311/t20231130_81600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