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教科院研会2025年02月12日 22:16广东十载光阴,九代接力。今年是我校赴青海省支教十周年,为了帮助即将远赴青海的同学们形成对支教生活的初步认识,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支”点青年寒假社会实践团队于1月20日至2月5日期间,对七位曾参与支教的同学进行了深度访谈。他们用亲身经历,讲述了那些关于温暖、成长与坚守的故事。
研23教育学硕 姚佳辰:
我用自己的方式唤醒求学热爱
作为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她带着对教育的热爱来到贵德县。在支教过程中,姚佳辰发现,这里的教育资源虽然有限,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却无比炽热。在支教过程中,姚佳辰深切感受到了乡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与城市学校相比,贵德县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资源也相对匮乏。但是,当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让姚佳辰深受触动。她主动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提升。
她充分发挥了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教学反响出色。看到学生的进步,姚佳辰感慨道:“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她的支教故事,是星光点点照亮远方的温暖,也是她用行动诠释的坚守与奉献。
22级控制科学与工程 朱晨旭:
每一位学生都在我心中有个位置
他是2022级支教团团长,带着满腔热忱远赴青海贵德县。在支教的日子里,他不仅教授语文知识,更用行动和耐心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他记住了100多名学生的名字,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两年多过去了,孩子们依然会主动联系他,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朱晨旭说:“他们还能在心里留有一个位置,这让我无比欣慰。”他的支教经历,不仅是青春的绽放,更是一段关于爱与责任的深刻记忆。
朱晨旭表示,支教经历对他未来的教师生涯将产生重要影响。未来,作为一名辅导员,他将运用在支教中积累的管理经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同时,他还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语文课堂上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收获精神力量。
研22教育学硕 尹子悦:
期待他们在未来能与我再度相见
在支教过程中,尹子悦深切感受到了乡村学生的生活现状。许多孩子来自贫困家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有的甚至只能干吃冷馒头充饥。这让尹子悦备受触动,“我总是跟孩子们说我心疼他们,但在这里我能帮助他们的东西很有限”。面对学生的种种困境,尹子悦并未退缩,而是用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她给学生们讲述了南通、常州等外地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外界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在学期末,一个男生给她写下“一年后,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在南通见面,老师,等我!”的字条,这让尹子悦备受鼓舞。
尹子悦表示,支教经历让她明白了教师的神圣使命,也让自己变得更加独立、坚强。未来,她希望能够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研23教育学硕 高巧:
求学观念的改变需要老师的点滴努力
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远赴青海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支教。作为一名来自西部县城的学生,她深知教育资源的匮乏,更渴望为这片土地奉献自我。
在贵德,高巧被孩子们的纯真与热情深深打动。七年级的孩子们对校园生活充满好奇,他们的朝气与活力让她倍感温暖。他们时常带来自家种的香梨与她分享,那清甜的滋味成为了她记忆中最深刻的“贵德味道”。然而,她也看到了城乡学生之间的差距。一位回族学生期中考试语文仅得48分,但通过家校合作与耐心辅导,期末成绩提高了12分。这让高巧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支教不仅是她磨炼自我的机会,更是她为未来教师生涯积累经验的起点。
怀着一颗赤诚的心,远赴青海贵德县,投身于支教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早在2021年,她就在备忘录中写下了“一次西部”和“去当一次短期支教老师”的梦想,如今终于有机会实现这一心愿。2023年9月,她毅然决然加入了研究生支教团,开启了这段期待已久的支教征程。
在支教过程中,郝子怡面临着不少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存在抄袭作业的现象。起初,她对此非常生气,但后来意识到这是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差异造成的。许多孩子来自贫困家庭,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于是,她开始耐心地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次支教经历让她收获颇丰,也让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未来,她希望能够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23小教专硕 马珂珂:
尊重民族特色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在支教过程,马珂珂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班上学生学习基础差异。为此,采取了分组辅导、一对一指导等措施,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逐步提升。经过不懈努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变好了。
在与学生相处中,她深刻感受到支教地区学生在生活习惯和家庭教育程度上与她们存在差异,于是她组织学生们展现各民族的服饰特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还定期与家长沟通,分享孩子的学习近况,传授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为了实现“智志双扶”,马珂珂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活动,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在课堂上,她注重从基础知识到高阶思维的逐步提升。
教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她也变得更有耐心和责任心。支教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未来她希望能继续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参与更多教育公益活动。
研22教育学硕 罗雅婷:
要以志智双扶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对于教育学硕士生罗雅婷而言,这次前往青海贵德县的支教之行,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来到陌生的乡村校园,罗雅婷赫然发现,这里的教学环境与她所熟悉的城市学校存在天壤之别。师资力量捉襟见肘,学生的基础知识也相当薄弱。但她并未被眼前的困境所打击,而是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夯实语文、英语等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融入励志元素,激发学生内心的向往与梦想。
在“扶智”的同时,罗雅婷也注重“扶志”。她时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以饱满的热情和坚韧的意志,点燃了他们内心的斗志。此外,她还精心策划了读书分享会、人物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们得以触碰到外界的广阔天地,从而找到内心的力量支点。
一年的支教历程,不仅磨砺了罗雅婷的意志,也极大地提升了她的教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技能。未来她将继续为西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更多孩子们点亮通往梦想的大道。
这次访谈,让“支”点青年团队的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了支教的艰辛与温暖。七位支教同学的故事,不仅是他们青春的见证,更是爱与责任的传递。他们的精神力量,必将激励更多人投身教育事业,为乡村孩子们的未来点亮希望之光。支教十年,青春接力,愿每一个支教的脚步都能在青海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收获成长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