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明办与南通大学合作共建 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
文明南通
研究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专题
彭怀祖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题成果 《社会转型期道德动因多元及导引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布日期: 2025-09-06 阅读人数: 10

彭怀祖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题成果

《社会转型期道德动因多元及导引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社会转型期道德动因多元及导引研究

彭怀祖

202411月出版

人民出版社

  该专著为彭怀祖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转型期道德动因多元及导引研究(15AZX022)”结题成果,本研究历经十年,前期成果已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两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两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三篇论文获中国伦理学会年度优秀论文奖,两项成果获省哲社奖。


一、专著简介

道德视阈下,人的行为可分为道德行为、合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模范践行社会规范、自觉牺牲自身利益基础上的利他行为;合道德行为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利他行为;不道德行为是违反社会规范,以致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道德动因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动力和原因,其研究必须遵循理性精神、辩证精神、实践精神。梳理诸伦理学理论体系,分析中国道德传统,非常必要。道德理论与传统告诉我们:道德动因研究应关注动因纯粹多元与泛化,应为道德氛围浓郁贡献力量。市场经济有着正面效应与负面影响,开放社会需要核心价值引领与多元追求并存,信息时代社会节奏加快与虚拟特征明显,社会现实必然要求道德动因多元。道德动因多元的存在有着生理、心理基础,应该选择人性、性格、认知、情感分类加以讨论,人确实具有道德动因多元的可能。道德动因多元的“总纲”是信念坚定,信念坚定的由来可分为责任意识、同情心理、自我完善、感恩回馈和幸福追求等五个类别。真实、效果、规范是发挥道德动因多元作用的关键词。道德动因多元的研究与探索是有意义的。反对道德动因的泛化、警惕道德动因的纯粹、提倡道德动因的多元,会促进全社会道德力量的提升。


二、专著序言

  该专著由著名伦理学家唐凯麟先生生前作序,他对该书给予较高评价:

彭怀祖教授新著《社会转型期道德动因多元及导引研究》初稿已经完成,着我写序。此前,我为他的专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榜样与偶像研究》作过序,对他的研究有一定了解。近年来,他不断努力,时常能在刊物中读到他的论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多次全文转载他的论文,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道德动因的研究较为复杂,富有挑战性,论题在当下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有诸多自己的观点和新意,故乐意为此著作序。

  彭怀祖教授及其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榜样、偶像问题的研究。2000年,承担省哲社课题《榜样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榜样论》,从此围绕道德榜样展开了研究。2011年,承担国家后期资助项目《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榜样与偶像研究》,由学习出版社出版专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榜样与偶像研究》。通过对道德榜样的研究,他深切感受提升榜样教育效应,必须重视伦理学基础理论的探讨,必须对道德动因加强研究,从而把研究重点放在道德动因方面,论文《关于道德动因多元的研究》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由此开启了关于道德动因多元的系统研究。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转型期道德动因多元及导引研究》获批,本书是此项目结题成果,相关学术观点有诸多突破与创新,道德动因的研究得以深化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往道德动因的争论主要围绕道义论与功利主义展开,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然而,仅仅认可道义论,全面排斥功利主义,有可能让道德行为成为少数道德精英的专利;不加限制地倡导功利主义,有可能使道德行为成为某些人获取私利的借口和工具,道德行为的利他属性难以展现。社会转型与道德动因多元的关系,中国特色的道德动因多元确认和导引,需要理论深度的阐述和实践效度的探索,道德动因的确认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需要深度研究。

  第二,利他、道德行为、合道德行为、道德动因等概念是道德动因多元研究的基础,应该对直接利他、间接利他展开分类研究,应该将道德问题分为道德行为和合道德行为两个类别加以讨论,道德问题是利他视阈下的人与社会应当问题,道德行为是自觉牺牲自身利益的利他行为,道德动因是道德行为主体遵守、践履道德规范的动力和原因,关于道德动因多元的讨论,应该围绕这些概念展开。

  第三,理性精神、辩证精神、实践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涵,它对道德动因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理性认识,可以明辨各类道德动因学术观点的特点,通过辩证分析,可以了解各类道德动因理论的优劣,通过实践检验,可以感受道德动因研究应有的方向。

  第四,西方伦理学有着明显的流派,各个流派都坚持认为自己的学术主张是合乎逻辑的,是能够涵盖和解释一切道德问题的,这就形成了学理纷争呈现常态的迹象。事实上,人和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学术体系都不可能涵盖和解答所有的问题,每个体系都有着精彩与瑕疵,对它们深入剖析、寻求它们的共同价值取向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中国道德传统有着鲜明的特色,它强调德性和行为的高度统一,认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它十分倚重通过人之比较促进道德建设,它有着浓郁的道德氛围,对所有人、所有事都有着道德要求。认真分析中国道德传统,是道德动因多元研究的基础性内容。

  第六,市场经济的实施,使人的活力得到释放,社会的财富总量持续提升,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拉大、功利性过强的弊端不断显现;开放使社会呈现价值多元的状况,核心价值引领与价值多元丰富的关系需要恰当处理;信息社会已初步形成,面对海量的、真假混合的信息,道德作为的体现需要深入探讨。社会转型呼唤恰当的道德动因多元。

  第七,道德动因多元的产生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可以从人性、性格、认知、情感等四个维度展开讨论,从而了解人形成道德动因的必然与可能。

  第八,道德动因的纲是信念坚定,所有道德行为的由来离不开信念支撑,在此基础之上,道德动因可细化为责任意识:同情心理、自我完善、感恩回馈、幸福追求等五个类别。责任意识主要从身份等角度阐释不同人群的责任内涵;同情心理:从人的思维特质出发,分析人维护他人尊严、帮助弱者的动因;自我完善:试图寻求人的追求和实施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感恩回馈:力图把感恩和回馈联系起来,强调感恩与回馈的因果关系;幸福追求:肯定了精神追求是道德动因的重要内涵。

  第九,道德动因是人的内心思维,它是隐秘的,也是复杂的,激励道德动因,消减道德动因挫折一定是充满挑战性的尝试,途径必然是多维的,应该从动因求真、德育求效、规范求准等三个维度展开讨论,讨论中需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找准社会的共性问题,二是注重对孕育、发展道德动因多元的价值。

  这些学术观点是颇有新意的,亦形成了较为独特的伦理话语体系,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以下内容:分析道德榜样共性基础之上凝练出道德行为的属性——自觉牺牲自身利益基础上的利他行为;市场行为是合道德行为,它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张力,可以通过提倡市场行为、弘扬道德行为逐渐缩小他们的张力;道德动因是多元的,信念坚定是其“纲”、其它动因是其“目”,充分肯定和彰显道德动因多元是浓郁道德氛围的重要基础。这些鲜明的学术主张反应了作者在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的持续性和深度。

  该书有些内容有待深化研究。社会转型有三个重要特征,它们均与道德动因有着重要的联系,本书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动因的关系剖析较为深刻,开放社会、信息时代与道德动因的关系还应进一步挖掘、凝炼。关于道德动因多元的实践探索,本书从动因求真、德育求效、规范求准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它们的有效性还有待检验。

  期盼彭怀祖教授及其团队不懈努力,始终保持对学术的真诚与执着,不断有新的成果面世。

  是为序。

                                                                                                                                                                



三、专著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道德动因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利他

第二节  合道德行为

第三节  道德行为

第四节  道德动因

第五节  启示:激励道德动因是道德行为丰富的基础

第二章  道德动因研究的基本准则

第一节  坚持理性精神

第二节  弘扬辩证精神

第三节  强调实践精神

第四节  启示:道德动因研究应注重扬弃与创新

第三章  道德动因视阈下的诸伦理学理论体系辨析

第一节  道义论:动因辨识道德行为真伪的源起

第二节  功利主义:宽泛认同道德行为的突破

第三节  美德伦理:人的德性在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节  契约主义:彰显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原则

第五节  启示:道德动因研究应关注动因纯粹、多元与泛化

第四章  道德动因视阈下的中国道德传统分析

第一节  具有覆盖面宽的特点

第二节  注重德性与德行一致的理念

第三节  重视人之比较的方法

第四节  启示:道德动因研究应为道德氛围浓郁贡献力量

第五章  社会现实与道德动因多元的研究

第一节  市场经济:正面效应与负面影响

第二节  开放社会:核心价值引领与多元追求丰富

第三节  信息时代:社会节奏加快与虚拟特征明显

第四节  启示:社会现实必然要求道德动因多元

第六章  道德动因多元的生理心理研究

第一节  人性视阈下的道德动因必然

第二节  性格视阈下的道德动因特征

第三节  认知视阈下的道德动因强化

第四节  情感视阈下的道德动因激励

第五节  启示:人具有道德动因多元的可能

第七章  道德动因多元的类别

第一节  信念坚定

第二节  责任意识

第三节  同情心理

第四节  自我完善

第五节  感恩回馈

第六节  幸福追求

第七节  启示:信念坚定与其他动因是“纲”与“目”的关系

第八章  展现道德动因多元力量的探索

第一节  以动因求真促进道德动因多元的形成

第二节  以德育求效孕育道德动因多元的氛围

第三节  以规范求准提升道德动因多元的力量

第四节  启示:真实、效果、规范是发挥道德动因多元作用的关键词

参考文献

后 记


四、作者简介


  彭怀祖,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先进典型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文明网特邀质量监督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多次担任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相关活动的评审专家。长期从事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以道德动因多元、公民行为道德分层研究为视角,致力于提升榜样教育效应研究,形成较为鲜明的学术主张。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转型期道德动因多元及导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榜样与偶像研究》、中央文明办《发挥道德先进典型、公众人物思想道德建设示范作用》等省部级以上课题9项,在CSSCI期刊、国家级报纸发表论文数十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论点摘编2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9篇,出版专著8部,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其余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2015-2018连续四年获中国伦理学会年度优秀论文奖。